交直流两用变压器电力推广一、产品概述
YDQC系列轻型交直流高压试验变压器是在同类产品YDJ(G)型高压试验变压器的基础上,按试验变压器国家标准ZBK41006—89要求,经改进后生产的一种新型产品,本系列产品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紧凑、功能齐全、使用方便等特点。实用于电力、工矿、科研等部门,对各种高压电气设备、电气元件、绝缘材料进行工频耐压试验和直流泄漏试验,是高压试验中必不可少的仪器。
交直流两用变压器电力推广二、产品结构
YDQC系列轻型高压试验变压器铁芯为单框式。线圈采用同芯圆筒多层塔式结构,初级低压绕组绕在铁芯上,次级高压绕组绕在低压绕组外侧,这种同轴布置减少了绕组间的藕合损耗。高压硅堆用特殊工艺封装在套管内,产品的外壳制成与器芯配合较佳的八角形结构,整体外型美观大方。其内外部结构见图1。
产品型号含义
图1:YDQC试验变压器结构示意图
1-均压球;2-硅堆短路杆;3-高压套管;4-油阀;5-壳体;6、7-调整电压输入a、x端子;8、9-仪表测量E、F端子;10-高压尾X端子;11-变压器外壳接地端;12-高压输出A端子;13-高压整流硅堆;14-内部均压环;15-变压器铁芯;16-初级低压绕组;17-测量仪表绕组;18-二次级高压绕组;19-变压器油。
交直流两用变压器电力推广三、工作原理
YDQC系列轻型高压试验变压器为单相变压器,联结组标号II。单台高压试验变压器的工作过程,用交流220V(10KVA以上为380V)电压接入电源控制箱(台),经电源控制箱(台)内自藕调压器(50KVA以上调压器外附)调节0~200V(10KVA以上0~400V)电压至试验变压器的初级绕组,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在试验变压器高压绕组可获得试验所需的高电压。其工作原理图见图2所示。
1、单台YDQC高压试验变压器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2 :单台YDQC高压试验变压器工作原理示意图
在试验变压器中:a、x为低压输入端;A、X 为高压输出端;E、F为仪表测量端。
2、单台交直流两用型高压试验变压器工作原理见图3。图中所示:高压套管内装有高压硅堆,串接在高压回路中作高压整流,以获得直流高电压。当用一短路杆将高压硅堆短接时,可获得交流高电压,其状态为交流输出;反之在抽出短路杆时,其状态为直流输出。
3、三台高压试验变压器串激获得更高电压原理见图4,串激高压试验变压器有很大的优越性,因为整个试验装置由多个单台串激式试验变压器组成,单台试验变压器有着体积小、重量轻、便于运输的特点,它既可以串接成高出几倍的单台试验变压器输出电压组合使用,又可以分开单独使用。整套试验装置投资小、经济实惠。图3所示:在三台串激式试验变压器串激使用中,单台试验变压器B1、B2、B3的输出电压都是U,第1、二级的试验变压器内部都有一个激磁绕组,分别为A1、C1 和A2、C2。当控制电压加在第1级试验变压器B1的初级绕组a1、x1上,激磁绕组A1、C1给予试验变压器B2初级绕组供电,**级试验变压器B2的激磁绕组A2、C2给试验变压器B3的初级绕组供电。由于第1级试验变压器B1的高压尾及壳体接地,**、三级的试验变压器B2和B3对地有绝缘支架的隔离,这样试验变压器B1、B2、B3对地输出电压分别为1U、2U、3U。
图3:三台高压试验变压器串激工作原理示意图
B1、B2、B3- 串激式高压变压器;1U、2U、3U-各级对地电压;
PV- 高压示值表(KV); ZJ1、ZJ2-绝缘支架。
交直流两用变压器电力推广四、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1、YDQC高压试验变压器做工频耐压试验使用接线方法见图5。做工频耐压试验前,先根据试验变压器的额定容量选择好限流电阻,(水电阻)的阻值,再根据被试品需加的高压电压值调整好放电球隙的球间距,为了提高对被试品施加电压的测量精度,应在高压侧接入FRC阻容分压器来测量电压。
图4:工频耐压试验使用接线原理示意图
R1、R2- 限流电阻; Qx- 放电球隙; Zx- 被试品;
FRC- 阻容分压器; V- 分压器高压表。
按照图4、结合图2所进行的工频耐压试验接好工作线路,试验变压器的高压绕阻的X端(高压尾)、仪表测量绕组的F端、试验变压器的外壳以及电源控制箱(台)的外壳必须可靠接地。
用三台试验变压器串激做工频耐压试验时、**、三级试验变压器的初级绕组X端,仪表测量绕组的F端,以及高压绕组的X端(高压尾)均接本级试验变压器的外壳,**、三级试验变压器的主体必须放置在绝缘支架上。除第1级以外、**、三级试验变压器的主体不要接地线。其接线方式见图3所示。
接电源前,电源控制箱(台)的调压器必须调到零位。接通电源后,绿色指示灯亮,按一下启动按钮,红色指示灯亮,表示试验变压器已接通控制电源,开始升压。
从零位开始按顺时针方向匀速旋转调压器手轮升压。(升压方式有:快速升压法,即20S逐级升压法,慢速升压法,即60S逐级升压法,极慢速升压法供选用)电压从零开始按选定的升压速度升到您所需额定试验电压的75%后,再以每秒2%额定试验电压的速度升到您所需试验电压,并密切注意测量仪表的指示以及被试品的情况,被试品施加电压的时间到后。应在数秒内匀速将调压器返回,高压降至1/3试验电压以下,按一下停止按钮,高压、低压输出停止,然后切断电源线,试验完毕。
工频耐压试验操作过程注意事项
1、试验人员应做好责任分工,设定好试验现场的距离,仔细检查好被试品及试验变压器的接地情况,并设有专人监护及观察被试品状态工作。
2、被试品主要部位应清理干净,保持干燥,以免损坏被试品和带来试验数值的误差。
3、对大型设备的试验,一般都应先进行试验变压器的空升试验,即不接试品时升压至试验电压,以便校对好仪表的指示精度,调整好放电球隙的球间距。
4、做耐压试验时升压速度不能过快,并防止突然加压,例如调压器不在零位的突然合闸,也不能突然断电,一般应在调压器降至零位时分闸。
5、在升压或耐压试验过程中,如发现下列不正常情况,1 电压、电流表指针摆动很大,2 被试品发出不正常响声,3 发现绝缘有烧焦或冒烟现象,应立即降压,切断电源,停止试验并查明原因。
6、使用本产品做高压试验时,除熟悉本说明书外,还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和操作规程。
2、YDQ交直流两用高压试验变压器做直流耐压和泄漏试验使用接线方法见图5。由于是交直流两用高压试验变压器,应把高压硅堆短路杆从套管中抽出,使试验变压器为直流输出状态。做直流泄漏试验前,先根据泄漏试验中输出端断路电流不超过高压硅堆的较大整流为宜,选择好限流电阻(水电阻)的阻值,再根据被试品对直流高压波形的要求选择好高压滤波电容的电容值。为了提高对被试品施加电压的测量精度,应在高压侧接入FRC阻容分压器来测量电压。
图 5:直流泄漏试验使用接线原理示意图
R- 限流电阻; C- 高压滤波电容; Zx- 被试品; G- 硅堆短路杆;
FRC- 阻容分压器;V- 分压器高压表;uA- 微安表;D- 高压整流硅堆。
按照图5、结合图3所进行的直流泄漏试验接好工作线路。试验变压器的高压绕组的X端(高压尾)、仪表测量绕组的F 端、试验变压器的外壳以及电源控制箱(台)的外壳必须可靠接地。
YDQC试验变做交流试验接线原理图
YDQC试验变做交流泄漏试验接线原理图
接电源前、电源控制箱(台)的调压器必须调到零位。接通电源后,绿色指示灯亮,按
一下启动按钮,红色指示灯亮,表示试验变压器已接通控制电源,开始升压。
从零位开始按顺时针方向匀速旋转调压器手轮升压。(升压方式有:快速升压法即20S逐级升压法;慢速升压法,即60S逐级升压法;级慢速升压法供选用)电压从零开始按选定的升压速度升到您所需额定试验电压或额定直流电流下的参考电压。试验中应严密注意直流高压表、泄漏电流表指示以及被试品的情况。试验完毕后,应讯速均匀将高压降至零位,按一下停止按钮,高压、低压输出停止,然后切断电源。此时应用直流高压放**给被试品及试验装置本身充分放电。
直流泄漏试验操作过程注意事项
(1)试验人员应做好责任分工,设定好试验现场的距离,仔细检查好被试品及试验变压器的接地情况,并设有专人监护及观察被试品状态工作。
(2)被试品做试验前,应拆除所有对外连线,并充分放电,主要部位应清理干净,保持干燥,以免损坏被试品及带来试验数值的误差。
(3)对于大容量试品(电容器、超长电缆等)试验时应缓慢升压,防止被试品的充电电流过大而烧坏微安表,必要时应分级加压分别读取各电压下微安表的稳定读数。
(4)试验过程中,应严密监视被试品、微安表及试验装置等,一旦发生闪烁、击穿等现象应立即降压,切断电源,并查明原因。
交直流两用变压器电力推广五、配套选购产品
下列产品仅供选择,购买时需另行计价。
1.KZX系列电源控制箱 容量:1KVA-5KVA、输入电压:220V
2.KZT系列电源控制台 容量:10KVA~300KVA输入电压:220V或380V
3.数字微安表:SWB-II
4.高压滤波电容: 0.01MF、40 ~ 100KV
5.高压直流放**: FBR— 70、140、210KV
6.放电球隙: Q—50、100、150、200、250、500
7.标准试油杯: 400ml
8.折叠式手推车: 150、300型
9.绝缘支架: 50、100、200、300、400KV
10.阻容分压器: FRC —50、100、150、200KV
11.高压硅堆: 2DL—150、300、450KV
12.水 电 阻: 50、100
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上等创造人才、上等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造中占据优势。
人是*具创造活力的因素,坚持创造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
全方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一招,就是要通过创造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创造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造的评价制度。
2018年,中国的研发投入全球排名**。科技创造能力的不断提高,推动着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经济呈现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从赶超的角度看,发达国家在科学前沿和高技术领域仍然占据明显优越优势。就整体科技创造能力而言,美国仍然遥遥优越,欧洲、日本也都不错,中国整体排在20位左右。中国实施了大规模的科技发展计划,但具备世界影响的科学突破和技术发明不多,本土产生的诺贝尔科学奖迄今只有一个。
短板在哪里?科技基础仍然薄弱,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创造能力特别是原始创造能力还有很大差距。
面对科技竞争的严峻挑战,有专家认为,这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国防**和其他**;要把握新工业和科技发展大趋势,探寻新的增长动能和发展路径,努力在新技术领域走到世界前列,增强抵御各种风险和挑战的能力。
长征系列火箭完成300次发射;中国空间站对全球科学项目开放;5G砖利申请量全球排首位;人工智能的论文数量全球*多,企业数量、融资规模居全球**……近些年这些值得骄傲的实践和成果也证明,只有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牵住科技创造的牛鼻子,走好科技创造的先手棋,才能占优越机,不惧挑战。
如果把科技创造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生产力蕴藏的巨大潜能,有力推动我国科技实力和创造能力显著提升,必须全方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革的深化会不断释放创造潜能,加速聚集创造要素,提升国家创造体系整体效能。
这些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实现科技事业的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发挥了科技创造的**作用,正是得益于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的强劲创造活力。
科技领域是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当前,国家创造体系整体效能还不强,科技创造资源分散、重复、低效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项目多、帽子多、牌子多”等现象仍较突出,科技投入的产出效益不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现产业化、创造市场价值的能力不足,科研人员开展原创性科技创造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激发出来……解决这些突出问题,需要科技体制改革敢于涉险滩、闯难关,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造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让一切创造源泉充分涌流。
针对当前形势和外部环境,不少科技界人士认为,中国的科技体制改革已经到了一个紧要关口,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其中*为关键的是充分激发科技人才的创造活力。
“没有一支过硬的人才队伍,任何创造都不可持续。”中南大学邱冠周院士说,科技强国首先是人才强国,只有让人才各展所长,创造创造的活力才能源源不断地释放。
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上等创造人才、上等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造中占据优势。
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曾说:如果可以让我带走微软的研究团队,我可以重新创造另外一个微软。“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美国**陆战师”……这些说法的广泛流传,反映出人才的重要性。美国强盛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二战前后大批科学家定居美国,以及此后全世界人才不断集聚所积累的智力资源。
技术是由人创造的,技术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华为早在2009年就组织全球无线领域的多位**科学家,投入到5G标准和技术研发中,这才有了今天全球*多份额的5G砖利。2000年到2003年间,IT泡沫破灭,西方公司过快收缩,华为仍然持续、大强度投入研发,进行人才储备,自此逆势成长,进入全球行业前列。至今华为的研发人员保持近50%比重。
人才是创造的**资源。人工智能公司商汤科技的做法更为“夸张”。在企业还没有盈利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人才招聘,仅用3年时间就把研发团队从30人扩张到700人,其中包括150位博士。企业算得很清楚,“人工智能这本账其实是人才的账”。随着新一轮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要真正掌握核心能力,需要5到7年积累。核心能力的积累过程中,*重要一环是招揽足够优良的人才。高质量的团队能够帮助企业尽快占领市场,也使自己有足够的时间窗口做到行业优越。
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院士认为,从现在起到2035年,这15年非常关键。要实现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关键在人才,必须给予科学家更大的支持和更多的保障,让科学家不再为生计发愁,可以心无旁骛地做科研。
人是*具创造活力的因素,坚持创造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全方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一招,就是要通过创造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创造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造的评价制度。